年龄越大,就越能看明白,就越想做善事?

年龄越大,就越能看明白,就越想做善事?

标题不知道成立吗?反正写下标题的时候,我瞬间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下,到底是不是年龄越大就越想做善事?而不是越有钱就越想做善事,可又紧接搜索了一些普通老百姓即便是没有钱也在做着善事,而有些有钱老板还抠抠的,最后慢慢的总结出来:不是有钱、没钱、年龄越大越想做善事,这是一个人品质、性格的问题。

“助人为乐”是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。这是有科学道理的,帮助人的同时自己脑子里的多巴胺会分泌多,这就让人感到一种幸福和快乐,虽然这快乐是短暂的,大概持续不会超过10分钟,当然这取决于你帮助的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,是小事还是大事。陌生人,比如公交让个座,搀扶个老人过马路,帮小贩推一把车子,这是小事;

而大事呢,比如资助个大学生,免费午餐公益持续捐款,亦或者有规律的捐赠旧衣服给需要的人,这是大事也是持续发生的,会获得一种持续的快乐和幸福。

这种持续的快乐和幸福会对大脑乃至肌肉产生一种记忆力,就类似于一种习惯,你习惯帮助人,就习惯于快乐,让你不快乐都不行,因为你已经习惯了,就好比经常健身的人,年复一年日复一日,如果让他停止锻炼一周,他会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,如果中断1个月,大概会非常焦虑:身体上的机能肉眼可见的减退。这就是习惯的力量,习惯可以养成,所以快乐也是可以有尊可循的,也是可以养成。

回到标题上,是不是年龄越大越容易帮助人,越心善呢?

我觉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、独立的想法。这种想法是前一个年龄段,后一个年龄段无法想象的,也无法去超前去做,只有慢慢等待这个年龄段来临,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想法就不请自来了。来举个例子。

18岁的时候是个叛逆的年龄段,也是好高骛远,异想天开的年龄,充满着活力,做事完全不受大脑控制,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做,大胆、敢做,我说的是大部分人,有少数人的认知可能早已超越了18岁,向着30岁的年龄段发展,这是少数的。

过来人,30岁的人告诉18岁的你说,这个得慢慢来,这个不行,等你到我这个岁数就知道了。

30岁的人拿着自己曾经经历的经验来教导18岁该怎么做,那么效果有吗?当然有效果,18岁听进去了,但是做不做就是另一回事了,据我观察,18岁只是听进去,不会去真正的做。

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才懂得一些道理。30岁的教导在18岁长大到30岁时,才会恍然大悟:当初有人这么说过,自己没听。

那么做好事、善事应该从哪个年龄段开始呢?

18岁之前已经开始了,那时的做好事大概体验不到被陌生人一夸,内心一暖的感觉,而更多的是一种义务和炫耀,急于获得周边人的肯定和赞许。

而18岁后做好事已经没有那种“功利心”,慢慢的有了新的认知,更多了一个“人之初、性本善”的概念了,他觉得帮助人就是帮助人解决困难,自己的一个小举动就能有力的帮助别人一把,多了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。

而到了30岁之后,才真正的认识到,做好事有时不只是表面的好事,而是你帮助了他,他会得到什么,他之后会怎么样。这比18岁的又多了一点东西,这东西就是自我内心的审视。

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,按照佛家来说,就是给自己积德呢。

但我觉得还有一种东西在里面,就是人的本性真正的被发挥出来了,人是群体动物,在原始社会彼此扶持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犯,到了和平时代,很多人被社会现象所冷漠,但是骨子里的那种本性仍然在,只是没有到特定的一种阶段,一旦到了,就会显露出来。

看看有钱人,很多都是30岁以上,更多的是40-50岁的中年人,他们的善心慢慢显露出来,于是就有了这种慈善基金会,古天乐捐赠学校等,一种持续的做善事,就会获得一种持续的快乐,这种快乐不是你哈哈哈大笑,也不是刷抖音那种搞笑,而是内心一暖,自觉幸福。

也算是发挥余热了吧,因为人生很多东西都经历过,剩下的就只有奉献这个使命了。